餑餑饃是陜西關中地區(qū)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饃、餑餑、干饃。由于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餑餑饃歷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據(jù)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唐代叫做“石鏊餅”,并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金陵,稱為“天然餅”。這種饃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鹽(糖),有的還加入鮮花椒葉,制成饃坯,烙制而成。具有油酥咸香,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攜帶方便,經久耐貯的特點。是關中農村常用的贈送親友、招待嘉賓,或作為產婦、病人的營養(yǎng)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