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范圍
貴州省遵義縣的南白鎮(zhèn)、龍坑鎮(zhèn)、三岔鎮(zhèn)、茍江鎮(zhèn)、三合鎮(zhèn)、烏江鎮(zhèn)、蝦子鎮(zhèn)、三渡鎮(zhèn)、新舟鎮(zhèn)、永樂鎮(zhèn)、龍坪鎮(zhèn)、喇叭鎮(zhèn)、團溪鎮(zhèn)、鐵廠鎮(zhèn)、西坪鎮(zhèn)、尚嵇鎮(zhèn)、茂栗鎮(zhèn)、新民鎮(zhèn)、鴨溪鎮(zhèn)、石板鎮(zhèn)、樂山鎮(zhèn)、楓香鎮(zhèn)、泮水鎮(zhèn)、馬蹄鎮(zhèn)、沙灣鎮(zhèn)、松林鎮(zhèn)、毛石鎮(zhèn)、山盆鎮(zhèn)、芝麻鎮(zhèn)、平正仡佬族鄉(xiāng)、洪關苗族鄉(xiāng)
特定品質
遵義朝天椒又名遵義小辣椒、蝦子朝天小辣椒(因蝦子辣椒市場而得名)。成熟后色澤鮮艷、油潤紅亮、果型美觀、肉厚質細、辣素適中、風味濃香;因品種而異,呈圓錐形、長指形、櫻桃形或子彈頭形,單生或簇生,果實朝天。遵義小辣椒營養(yǎng)豐富,鮮椒中每克維生素C的含量高達198毫克,在我國眾多的辣椒品種中居前列。胡蘿卜素的含量僅次于胡蘿卜。其藥用價值據姚可成《食物草本》記載,具有“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辟邪惡、殺腥氣諸毒”的功能。現代醫(yī)學亦證明,辣椒所含的辣椒素確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興奮神經、增溫御寒、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殺蟲敗毒作用。
文化典故
辣椒,原產于中南美洲亞熱帶地區(qū),又名番椒、海椒、辣子、辣茄等,屬茄科辣椒屬,約在明代末年經歐洲、菲律賓傳入中國沿海,清朝初期開始在我縣種植,現已有300多年的種植歷史。據道光《遵義府志》記載,“番椒,叢生......郡人通呼海椒,亦稱辣角,園蔬要品,每味不離。鹽酒漬之人,可食終歲。其形狀有數種,長細角似者,名牛角海椒;細如小筆頭、叢結、尖仰者,名纂(音轉)椒,二種尤辣。一種扁園形,色或紅或黃,味不甚辣,名柿椒”。這段記載首先說明清代道光年間遵義人民已經離不開辣椒了,其次說明當時種植的辣椒類型有多種。經過長期自然淘汰和人為選擇,文中“纂椒”發(fā)展為“遵義小辣椒”,后因果實朝天,人們普稱“遵義朝天椒”。然而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廣大椒農種植遵義小辣椒(朝天椒)主要以自食為主,很少作為商品銷售。進行大規(guī)模的商品化生產,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并于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出口斯里蘭卡、新加坡、日本等國。1957年,遵義縣成為全省年產辣椒上萬擔的唯一縣份,建立了出口小辣椒(朝天椒)的生產基地。從70年代中期開始,全縣大抓多種經營,供銷社積極幫助產區(qū)農民選育良種、推廣先進的栽培技術。遵義朝天椒成為了遵義縣大宗農副產品中的拳頭產品之一,一般年產量在200萬公斤以上。與此同時遵義朝天椒在鄰省久負盛名,為四川、湖南人民所喜愛,暢銷四川、湖南、江西、廣西、陜西等省。1983年至1988年,供銷社平均每年朝天椒收購量達135萬公斤以上,1978年、1988年分別達到198萬公斤和189萬公斤,成為全縣僅次于油菜、烤煙的主要經濟作物產品。特別是1998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決定加大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步伐,將辣椒產業(yè)作為農業(yè)產業(yè)化建設的重點產業(yè)加以扶持和發(fā)展,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辣椒產業(yè)辦公室)常抓不懈。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辣椒產業(yè)化格局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