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印記」 梨樹關東農耕博物館,重現(xiàn)特色民俗文化景觀!
農耕器具的進步史就是農業(yè)發(fā)展史。每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階段,在農耕器具的創(chuàng)制和使用方面,關東先民都有自己偉大的貢獻,他們在孜孜不倦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在土地上精耕細作、生產上勤儉節(jié)約、經濟上富足民強、文化上天地人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史不僅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可見可感的時間沉淀。

傳統(tǒng)農戶家居擺設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關東農耕歷史,傳承農耕文化,梨樹縣蔡家鎮(zhèn)于2016年初建設了梨樹關東農耕博物館,博物館整體占地面積1000公頃,分為室內展區(qū)和室外展區(qū)兩大部分。
室內展區(qū)現(xiàn)已建成4個展廳,分為生產展廳、生活展廳、民俗展廳和精品展廳。館內收藏了當?shù)孛耖g古老農用生產工具、古老生活用品、古老民俗器具等5000余件;室外展區(qū)分為五個部分,即石器核心展示區(qū)、柳條邊、石器長廊、工匠文化園和現(xiàn)代農業(yè)展示園。

石磨
近日,記者前往梨樹關東農耕博物館一探究竟。
從“102”線下來,由北向南走進蔡家村境地就能看見由160套碾磨組成的千米石器長廊,這些石磨多數(shù)都被廢棄在屯邊的溝旁或被人們深埋在地下,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它們挖掘出來,變廢為寶,供游人參觀。
繼續(xù)前行,就來到了工匠文化園,它是由根雕藝術展示園和生態(tài)采摘園組成。根雕藝術展示園建于2016年6月,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園內有138個雕塑,有標志性建筑物提水灌溉,園內分為7個展示區(qū):十二生肖展區(qū)、野生動物展區(qū)、家畜家禽展區(qū)、神獸展區(qū)、飛禽展區(qū)、水族展區(qū)、勞動者展區(qū)。

棒槌風鈴
在十二生肖塑像區(qū)有巨龍騰飛、關東虎、母子羊、蛇舞草原、巨雞漫步、躍躍玉兔、鼠望夕陽等“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藝術雕塑,這些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藝術形象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使其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
在農耕勞動者區(qū)利用這些樹根反復推敲琢磨、有所取舍、有所塑造地根據人物的典型特征創(chuàng)造出26名形象生動的人物雕塑,完整地演示了農民春種秋收的勞動過程,以多樣的姿態(tài)展示出勞動人民田間勞作的艱辛和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生態(tài)采摘園建于2016年6月,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園內有各種無公害蔬菜,像小白菜、蘿卜、黃瓜、辣椒等,還有各種水果供游客采摘,讓游客在游玩中體驗農耕的樂趣。

搖籃
快到博物館門口,游人就能看到著名的“柳條邊”。柳條邊是崇德三年至康熙二十年間,清廷修建的一條封禁界線,長約1300公里,位于遼寧地區(qū)和吉林部分地區(qū),途經蔡家鎮(zhèn)有7.5公里。柳條邊的修筑辦法是先用土堆成寬、高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3根柳條,各根柳條間再用繩子連結,即“插柳結繩”,柳條邊也因此而得名。
在蔡家鎮(zhèn)境內柳條邊遺址尚存,但柳條邊已基本不見。博物館利用距柳條邊古遺址5公里處的蔡? ?村的廢棄水溝,隨彎就勢,按照古代修建柳條邊的標準,重建柳條邊80延長米,重建原貌,再現(xiàn)柳條邊風韻。截至目前,蔡家鎮(zhèn)是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重建柳條邊的地方。

門基石
進入博物館大門,首先看到院內陳列的上百件石器,有200多年前的百年酸菜缸,過去大戶人家使用的門基石,壓地用的石磙子,喂牲口用的石槽子,舂米用的石臼等。這些都是工作人員從周邊農村收集上來的,獨具關東特色。
博物館室內的藏品征集主要是號召全體機關干部、廣大群眾捐獻、收集。截至目前,館內藏品達到5000件,有滿族旗袍、靰鞡鞋、馬鐙子、炕琴、悠車子、木犁、糞箕子等。這些老物件,記載著關東千百年來的農耕歷史。

各種農耕器具
梨樹關東農耕博物館現(xiàn)已成為全省知名旅游景點,前來觀光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通過參觀不僅有助于游客了解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發(fā)展和變遷,更能感悟中華農耕文化博大精深,體驗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魅力。
小 貼 士
地址:梨樹縣062鄉(xiāng)道東100米
開館時間:周一至周五8:30-17:00,冬季16:30
周邊有葉赫風景區(qū),偏臉城遺址,轉山湖水庫
來源:吉林農村報
策劃:孟繁杰 石巍 韓鐵英
編輯:初慧
Hash:02641cbec50b34832a28e654359dc9e2ae0bc43e
聲明:此文由 吉林農村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