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縣東北營大?事?記
高邑縣東北營大 事 記
摘自《東北營村志》
明代 永樂二年(1404年)
趙氏家族定居在村西,孫氏家族定居在村東。
中華民國 民國五年(1916年)
在村北(現在東北營小學處)以菩薩廟的三間廟堂做為教室,成立了東北營村第一所初級小學,由臨城縣路家韓村路先生任教,在校學生有:翟榮太、趙成貴、王傻話等。
民國六年(1917年)
7月,大雨如注,持續(xù)數晝夜,山洪暴發(fā),河水猛漲,從泲河上游頃瀉的一股洪流經西富村、西北營村的洪水把東北營村前后街中間地段、沖出巨大一道洪溝。
相傳數百年未有如此大水,禾稼滅頂、顆粒無收,發(fā)生饑荒。
民國十六年(1927年)
紅槍會在高邑活動,村有青年加入紅槍會,紅槍會長:孫保泰(孫建印爺爺)翟常泰打造長槍大刀,“習槍練刀”號稱“刀槍不入”。
民國十八年(1929年)
農歷九月,天降大雪,樹枝壓折,道路受阻,人們出行困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7月7日,爆發(fā)了盧溝橋事件,日軍大舉侵略中國,抗日戰(zhàn)爭從此開始。
10月,村青年到 贊皇黃北坪參加八路軍129師,成員有:趙德仁、趙德志、趙勤書、趙根照、范金雙、范二偶、范夢恩、李真妮、任老社、任連書、任連科、孫全、孫小偶、王文勝、任慶合、郭油錘、趙文太、趙孟太、范金錘、劉書文、張滿樹、翟常泰。
是年,國民黨全面退卻,路經東北營村,有殘部五個人住在李老強家。
是年,日軍占領東北營村燒、殺、搶、擄。任蘭柱家一頭牛被日軍在村西用一輛四輪大車扣住燒死,而后用刺刀割肉分食。
是年,日軍燒毀李老洪家三間北房。是年,任朝片拾得國民黨軍帽一頂,被日軍發(fā)現用鐵索捆綁,口中塞入子彈,用柴禾活活燒死。
是年,國民黨部隊退卻到村南泥潭之中(時稱南河)丟棄大量軍用物品。
范老先牽回國民黨丟棄騾馬十余匹。
日軍入侵,村中百姓紛紛躲進村外青紗帳中。
民國27年(1938年)
5月,趙文太在柏鄉(xiāng)縣對日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1歲。
12月,趙孟太在威縣對日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18歲。
是月,任吉慶在威縣對日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19歲。
秋,八路軍工兵由任老社帶路趁夜到村東鐵路線炸毀日軍鐵路,因不慎引起爆炸,三名工兵被炸死。
是年,八路軍工兵趁著夜色從村東出發(fā),再次對日軍鐵路實行爆破,此次爆破成功,使日軍列車翻毀。
是年,日軍從村中強征民夫修三分哨炮樓。
民國28年(1939年)
駐扎在三分哨炮樓的日軍到村中企圖搶掠作惡,遭村民反抗。日軍企圖敗露,惱羞成怒便把任慶、范老榮(村長、地方)打的口鼻流血。
民國29年(1940年)
日軍侵略軍推行“強化治安”村民被迫辦“良民證”。
是年,在高邑縣抗日政府的領導下,有識之士積極投身抗日活動,趙集之等小校教師組織抗日救亡運動,以做生意為名給八路軍籌措錢糧。
民國30年(1941年)
范志貴受太行一分區(qū)保衛(wèi)科長王銀山派遣回鄉(xiāng)工作,發(fā)展東北營村翟五福、翟群太、趙老鵝為抗日救國情報人員。
是年,楊正吉科長派元氏人賈紀書、智書恒二人到高邑與范志貴合作組成情報組,范志貴為負責人。
民國31年(1942年)
村民孫蘭祥。申老陰、郭記錄被日軍抓去做勞工。
民國32年(1943年)
秋,發(fā)生蝗災,大部分莊稼被蝗蟲啃食。
是年冬,在地下高邑縣委的領導下,東北營村地下黨支部成立。
支部書記:趙德仁 委員:張老房、王文勝、翟銀太。
民國33年(1944年)
秋,由村民兵站崗在村西棗樹林召開支部會議,商討發(fā)展新黨員事宜。
村支部委員會發(fā)展劉書文為新黨員。
民國34年(1945年)
是年,東北營村兒童團在村黨支部領導下,扛秫秸淌水去村東三分哨點毀日軍炮樓,成員有趙成信、李蘭順、范保成、范二書、郭金山、趙保山等。
秋,東北營村武裝委員會成立,趙德仁任武委會主任,孫鳳琴為副主任。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8月,斗地富分田地,土地改革運動開始,村組織成立分田地、丈量土地小組。組長:張老房 副組長:申良才、孫金水 組員:趙成信、 李老山、翟常太、趙老記、李真妮。
秋:孫秀海、張桂生參加高邑縣獨立營。
是年,村成立亂彈劇團,團長:王老響 副團長:張老房、翟榮太、王文勝、趙根照、趙老記、范老榮。演員有任蘭群、翟五福、翟群太、任全興、劉老振、劉大眼、趙成信、趙保、趙大山、孫二偶、范二偶、范老營、范保成、孫廣記、張秀琴、任小分、范明吉、任五毛、范二書、賈澤順、趙亂、趙銀海、王金山。教師:史紅蛋(東驛頭村人)喜貴(贊皇西高村人)增群(趙縣王村人)同喜(高邑小莊人)吳振學(巨鹿人)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10月,張桂生在元氏縣城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0歲。
解放戰(zhàn)爭全面展開,東北營村響應上級大擴軍號召,張德科、趙鳳書、翟五福、李志德、孫勤星、劉慶云、任蘭貴、王全勝、李永書、郭金山、趙保善、趙大山、范大書、趙保生、張志祥、孫鳳祥應征入伍,奔赴前線。
是年,高邑縣政府從東北營村抽調優(yōu)秀青年王小數、趙保山到縣工作。
是年,武委會組織民兵在村邊房頂修筑工事,晝夜防守。元氏還鄉(xiāng)團趁夜色闖入村后街,牽走趙老平家驢一頭,搶走布數匹,被防守在村房頂民兵賈老勇發(fā)現,投出手榴彈,爆炸聲嚇得還鄉(xiāng)團倉惶逃跑。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
12月15日,趙德志在淮海戰(zhàn)役雙堆集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32歲。
是年,孫志合在淮海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年僅29歲。
是年,孫秀海在攻打山西臨汾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3歲。
是年,村互助組成立:自由結合,每十戶為一組。
是年,幫助烈軍屬代耕土地,每個勞力代耕一畝地,管種管收、糧食入倉。
是年,全村80戶,400口人,土地2600畝,畝產小麥100斤,谷子畝產100斤,騾馬11匹,驢30頭。
是年,為迎取解放太原的勝利,村抽掉趙成德、趙德仁、范偶子、范夢恩、范老營、王同慶等十余人到前線抬擔架搶救解放軍傷員。
是年,高邑縣政府為全村80戶村民頒發(fā)了土地證和房產證,土地改革運動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是年,村亂彈劇團為慶祝新中國誕生演出節(jié)目,村民踴躍觀看。
1950年
村農業(yè)互助組繼續(xù)發(fā)展,有10個互助組相繼成立。
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了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規(guī)定:“一夫一妻”“婚姻自由”制度。
1951年
春,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張德科、孫勤星、范同錘應征赴朝參戰(zhàn)。
1952年
7月7日下午,東北營村突遭風暴襲擊,冰雹猶如杏棗大小,持續(xù)半小時有余,村西莊稼全部被砸成光桿,村東受災略輕。
1953年
8月,高邑縣劃為21鄉(xiāng)1鎮(zhèn),東北營劃為鄉(xiāng)駐地,史稱東北營鄉(xiāng)。所轄:東北營、西北營、東驛頭、西驛頭;鄉(xiāng)長:孫全 副鄉(xiāng)長:張廣義(連留村人)王老靜為秘書。
11月1日,國家先后推出糧食、棉花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開始實行布票、糧票制度(布票由省統(tǒng)一印制,按人頭發(fā)放,不論男女老幼,高矮胖瘦每人一丈七尺三寸);糧票用糧食到縣糧站兌換,村民買布需交布票、現金;吃飯需糧票、現金。
1954年
春,村成立初級社:社長:孫振海 副社長:范偶子、王全勝 社員:王同慶、王老恒、任小七、范夢恩、范黑小、李老亭等。
8月,泲河洪水泛濫,東北營村受災嚴重,縣委、政府組織干部下鄉(xiāng),領導群眾搶險救災。
是年,縣委政府給東北營村發(fā)放救災物品。
1955年
3月,共和國開始實行義務兵制,第一批義務兵開征:任小七、王占英應征入伍,任小七、王占英佩戴大紅花、騎大馬受到全村人及在校小學生的熱烈歡送。
是年,村在村中間部位(李定民家宅基地處)蓋北房三間、南方三間,從此東北營鄉(xiāng)政府從(孫治平家舊宅基處)搬進了新居。
是月,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fā)行新人民幣,舊幣一萬元兌換新幣一元。
1956年
7月29日—8月4日,連降大雨,山洪暴發(fā),泲河水猛漲,東北營村遭特大洪災,前街后街中間的一道洪溝,水深處有兩米,自西向東頃瀉的洪水,沖浮著織布機、桌子、大梁、麥秸垛,水中有被淹死的豬、羊、狗、兔全村莊稼全部被淹,顆粒無收。
9月下旬,高邑縣把原來的22個鄉(xiāng)(鎮(zhèn))合并為8鄉(xiāng)1鎮(zhèn),東北營村撤鄉(xiāng)歸西張村鄉(xiāng)管轄。
是年,洪水退去,東北營村干部組織村民在村東泲河水中,用砸木樁織樹條的方法,形成一道橫匣把水逼起,形成瀑布,河中魚蝦紛紛躍起,在瀑布前再用葦席織成一個兜,躍進的魚蝦被掉入兜內,村民大獲而歸。
是年,東北營出現了撈魚高潮,村民自織撒網、抬網,率先有魚網者:孫全、王老增、趙誠信,家家房上曬有魚蝦,曬干的魚蝦用席圈貯藏起來。
1957年
村東地勢低洼,積水茫茫,無法耕種。
是年,村購置一臺煤氣機。機手:翟五福、孫勤星。
1958年
5月,農村開始貫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8月,東北營村從高級社轉入人民公社。
9月,村組織人力參加大煉鋼鐵運動,砸礦石。
10月,全村以生產隊為單位,隊隊建立公共食堂,社員下工后攜兒帶女提罐端盆站隊到食堂打飯,回家用餐,吃飯不要錢,實現了全民食堂化。
(小隊食堂地址:孫全家、孫鳳祥家、趙老平家,后一并合在李永書家為全村大食堂)。
是年,村抽調趙鳳書、李蘭順、劉慶云、趙根照等十余名青壯年勞力到“八一”水庫修水庫。
1959年
旱災嚴重,糧棉欠收,村民生活受到了影響。
是年,“反右”運動波及到村,以反“牛鬼蛇神、小偷小摸、偷機倒把、腐化墮落”為目標針對性的對四種人進行了批斗。
1960年
繼1959年旱災,1960年又出現旱災,糧棉欠收,人均口糧不足,借以谷糠、山藥蔓、蘿卜纓、洋槐葉、榆樹葉、青洋葉、曲曲菜、刺刺菜、人腥菜、馬齒莧、老秫棵等瓜、菜、代補充。
1961年
7月,“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頒布,高邑大公社撤銷改稱“高邑工作委員會”,下轄九個公社,東北營村歸屬西北營公社。
是年,煤炭實行憑票供給。
1962年
春,村成立打井隊,采用腳蹬大輪帶動竹片,綁定鐵鎚的形式向地下掘進。成員有:孫貴喜、賈辰子、任書勤、王興旺、王羊子、范丙寅、范鳳山在村周圍打井5眼。
3月,人民公社成立時的大隊核算改為“以生產小隊為單位核算、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管理體制形成。
農村經營管理制度不斷改進,勞動管理方式為日工、包工兩種。逐步形成了“男女同工同酬,評工記分的勞動管理辦法。”收益實行按勞分配加照顧、口糧逐步實行二、八開,三、七開,即工分占三,人口占七的分配辦法。
是年,村在李定民宅基南蓋起四間表磚房作為小學教室。
1963年
8月2日至9日,高邑縣連降大雨,降雨時間累計118小時,山洪暴發(fā),槐河、泲河(泲河36處決口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災害)。
東北營村四面被水圍困,村干部組織全體村民輪番擋水,民兵晝夜巡邏,察看水情。
大水彌漫,波浪滾滾,高邑縣委、縣政府派干部迎著洪水,撐竹筏來村視察。縣干部到村后,為證實東北營村未被洪水沖沒,在村東房頂點起一堆大火報信。
秋,上級向東北營村發(fā)放救濟物品、棉被、衣服、棉鞋、大米、白面、蔬菜、磚、葦箔,村干部組織青壯年勞力,淌水過河,用背馱肩扛把救災物品從高邑車站、鴨鴿營車站運回。
秋,各生產隊采取用犁刀劃溝,人工撒種的辦法播種小麥。
秋后村干部帶隊抽調勞力上臨城李家莊、九縣垴為村牲口割草。人員:孫白小、范保成、范文周、李記深、王同慶、趙常義、趙書行、王蘭澤、張志祥、趙勤書、趙誠信、張滿樹、范鳳山、趙新朝、趙雙慶、孫貴林、孫鳳奎、任吉明、孫吉昌、趙銀書、賈辰子、申小偶、劉二片等三十余人。
1964年
3月,工作組進村,開展農村粗線條“四清”運動(清帳目、清倉庫、清財物、清工分),工作隊長:宋秀申(南巖村人)隊員:張書瑞(西街人)孫丙生(外縣人)李群聚(宋家莊人)賈夕果(東良莊人)大小隊干部“人人過關”,個個受審查,清出問題的干部,進行退賠。
“四清”工作隊入村后,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入戶吃飯,每天付3毛錢1.5斤糧票。
是年,村干部決定在村東成立林業(yè)隊,隊長:趙記書,副隊長:趙新書,隊員:趙誠信、胡二廣、王同慶、范文治、范大書、孫鳳琴、孫貴申、孫和尚、劉慶云、李老雙、申文田。
林業(yè)隊成立后,蓋房、植樹。栽種:梨、桃、蘋果、桑樹、紅荊條、紫穗槐、桿、柳、杈。
春,開展生產自救和縣土產公司簽合同發(fā)展副業(yè)、開木廠,全村五個小隊,隊隊有木工廠,形成了買樹、拉鋸、剮杠一條龍的木工生產線。
是年,農業(yè)學大寨運動開始。
是年,村選派趙誠信、劉金明、趙新朝、張小計、孫丙乾到縣電力局培訓電工知識,后開始栽桿、架線通電。
是年,縣委從各村抽調干部到趙縣搞四清,李廣成、李秀芬被選派。
1965年
7月,開始細四清(清政治、清經濟、清思想、清組織)運動至1966年8月結束,村進駐工作隊:隊長:王振生(市勞動局調來)指導員:楊指導員(縣軋花廠調來)隊員:胡思義、戴丙玉、韓振峰、范順恒、古振江、遲秀民、陳增書、趙文周、李俊巧、每個黨員和每位大小隊干部,人人受審查,采取逐步解放的辦法,使每個黨員干部受到政治教育。
是年,駐村工作組,組織成立東北營村宣傳隊到縣劇院演出,劇目“全民皆兵”被縣評為“第二名”獎勵。
是年,受強降雨影響,村東河水猛漲,村民從河中撈得從上游沖下的五只綿羊,宰殺后,把所賣錢款返還給失主。
是年,家家戶戶安上電燈,從此澆地、磨面都用上了電。
是年,村干部組織社員在村東南低洼處起埂造田。
是年,縣從各村抽調民工,修筑泲河大壩,村駐民工負責修東北營村東地段。
1966年
3月8日,邢臺、隆堯發(fā)生強烈地震,波及到高邑縣,東北營村震感強烈。
3月22日,下午4時11分、4時20分,邢臺、隆堯連續(xù)發(fā)生兩次地震。震感強烈的東北營村破房舊墻倒塌,房屋傾斜、碰撞、雞飛狗叫,村民紛紛跑出家門。
是年,村民們搬到村外或寬廣地帶搭建窩棚、草棚,居住多日。
5月16日,中央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時稱《五·一六通知》,隨后,一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展開。
是年,村貫徹縣在北坡良種場召開改造鹽堿地現場會精神,在村東南展開改造下濕地生產運動。
1967年
“文化大革命”風潮波及到村,各類大字報貼滿街頭。
1968年
春,村成立革命委員會。主任:胡廣新 副主任:張文俊、李廣成,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
是年,學習“毛主席著作”形成高潮,男女青年人人背誦“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人手一本64開紅色塑料皮(毛主席語錄)一戶一套《毛澤東選集》。
按照上級指示,沿街墻壁印刷毛主席語錄,實行日常生活“忠”字化,墻上標語寫“忠”字。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最新指示一發(fā)表,不論白天、黑夜,村民都要敲鑼打鼓上街慶祝。
每天飯前,全家人站在毛主席像前做“五件事”。
社員上班前,站在毛主席像前做(一、向毛主席鞠躬;二、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祝林副主席身體健康;三背誦一段毛主席語錄;四、唱一首革命歌曲;五、向毛主席宣誓)。
是年,農村刮起一股以打擊“地、富、反、壞”為重點的“十二”級臺風。
是年,從下半年開始到1970年,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指導下,先后開展“清理階級隊伍”和“一打三反”運動。
是年:公辦教師下放到村任教,王同春、李菊月、翟志元、王正絮、賈澤順、孫占科、回村擔任村辦小學教師,改工資為掙工分。
是年秋,由張文俊、李廣成帶隊,趙玉連、李俊榮、李京芬、李計深、趙大山、趙銀路、范勝果等15人參加,徒步到山西昔陽大寨參觀學習。
1969年
3月,中蘇關系惡化,引發(fā)了珍寶島事件。之后,毛主席發(fā)出“要準備打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大隊分任務,隊隊挖地道。
是年,村成立戰(zhàn)備連,張文俊任連長。成員有:范小果、范二假、任連林、王興旺、王占學、孫振民、任登位、孫貴林、趙銀書等三十人組成,配備三支步槍,定期訓練。
是年,大隊從河南請把式,傳教握椅子、編筐編簍技術,從保定請把式傳教編席子技術。
1970年
春,村制定規(guī)劃土地調整劃方計劃,各小隊原有的小塊土地重新調整為大塊,規(guī)劃道路,平整土地。
是年,戶戶安裝小喇叭。
是年,村安排趙記書、任五毛負責在李家墳南建起了立式和臥式磚窯。
是年,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開始實行,趙雙慶、趙銀秀為村“赤腳醫(yī)生”。
1971年
9月13日,林彪反黨集團陰謀敗露,林彪、葉群、林立果等駕機叛逃,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全體村民在辦公室聽取傳達文件。
是年,村從滄州南皮縣請來師傅以動物油和石灰為原料在村李家墳南建起了第一座化工廠(防水粉廠)后受“極左”思想影響,以“棄農經商”為名,被公社取諦停辦。
是年,村選派人員到石市鋼廠工作,人員有:范連盆、胡二廣、王進學、孫根山、申文田。
是年,村在李偶妮房后蓋起五間表磚房為村小學校教室。
1972年
春,在村小學五間房的西邊又建起二間教室。
是年,降水極少,天大旱。
1973年
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提倡男25歲,女23歲結婚,實行晚婚晚育。
是年,村開始用小麥脫粒機。
是年,村民人拉小車過贊皇赴山西大嶺拉煤到邢臺窖坡拉煤,以解冬季取暖之急。
1974年
村干部組織村民在村西修通南北大道,而后在大道兩旁植樹。
是年,各小隊采取轆轤絞,人工掏挖形式進行打井。
是年,全縣實行殯葬改革,東北營村去世者實行了火化,從此,棺葬徹底廢除,火化全面推開。
是年,村干部組織民兵,把各家墳堆全部鏟平。
1975年
6月5日,村受風暴侵襲,生產遭不同程度損失。
是年,村購五臺小型拖拉機,開展起沙造田的群眾運動。
是年,村民用人力車,牲口車從村東沙場拉沙到鴨鴿營車站。
1976年
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舉國悲哀。
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豐南一帶發(fā)生7.8級大地震,災后,村派范勝占、趙連文等赴災區(qū)抗震救災。
9月9日,毛澤東主席與世長辭,村民們無不悲痛,村在辦公室設靈堂,各小隊排隊依次到毛主席遺像前默哀,吊唁,同時停止村中一切娛樂活動。
是年,小麥播種機開始推廣使用,牲口拉耬,人工搖耬播種被逐步淘汰。
是年,黨中央一舉粉碎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反黨集團,此后村在辦公室傳達了文件。
1977年
任登位就任黨支部書記。
是年,村響應縣委“西治崗,東戰(zhàn)沙”號召,從全村五個小隊抽調78名青壯年勞力,駐扎在古城村平崗造田。
是年,恢復高考制度后,全村有20多名應往屆畢業(yè)生奔赴縣、鄉(xiāng)各考場應試。
是年,孫振民考入天津化工學院,考入中等學院的有:李增書、趙長英、任建義。
1978年
夏,小麥獲得大豐收,全村人均分得小麥200斤。
是年,村辦文藝宣傳隊趙廣文、趙建國為組織者。
是年,縣委發(fā)生“關于一九七八年實行糧食定購的通知”。規(guī)定定購任務完成后,實行超產超購,超購有獎,超購加價。
是年,趙占書、郭現辰、王興旺組建了東北營村房屋建筑隊。
是年,孫勝軍、孫振山、任記星組建木工小組。
1979年
3月,中央開始撥亂反正,全村對“地、富、反、壞、右”,全部摘帽,解除管制。
是年,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打響,在部隊服役的王俊岐開赴反擊戰(zhàn)前線,被編入參戰(zhàn)部隊的孫治平、賈記辰、趙書文、趙全慶隨時待命。
1980年
春,公社在村東南建起大型磚窖一座。
是年,中共中央發(fā)出通知,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是年,村民分到自留地。
1981年
1月1日,開始執(zhí)行全國人大1980年9月10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結婚年齡男22歲,女20周歲。
是年,全村近30對青年男女舉行婚禮。
是年,集體耕種,分戶管理,包工包產,超產獎勵的生產形式在全村開始實行。
1982年
春,中共中央下發(fā)第一個關于“三農”工作的1號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
是年,全村在五個小隊的基礎上,劃分出了十五個生產小組,開始了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經營模式。
1983年
任登位就任東北營大隊黨支部書記,胡廣新任大隊長。
是年,各小隊相繼解體,村集體資產竟價賣給村民。
是年,李新位辦起乙糖加工廠。
是年,李新位買回黑白電視機一臺,除夕村民圍觀爭看“央視春節(jié)晚會”。
1984年
春,村干部從北京大興購回塑料管,聘用崗頭安裝隊施工,村民分段開挖槽溝鋪設管道,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
是年,張文俊購回一輛“解放”牌拖掛汽車,搞起了拉煤運輸。
是年,孫建英合伙購回大型貨車一輛搞運輸。
是年,縣科委包村傳授種棉花知識推廣、地膜覆蓋技術,當年棉花獲得大豐收。
是年,村民紛紛購置柴油機、脫粒機、電動機、發(fā)電機、水泵等農用機械。
是年,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實行改革,改西北營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為西北營鄉(xiāng)人民政府,改東北營大隊管理委員會為東北營村村民委員會。
是年,村民使用了30年的布票停止使用。
是年,張文俊、任丙志、張建民、張素春利用小拖粒機從高邑車站拉麥麩到南宮,搞起了小型運輸。
是年,任秀吉辦起小賣部。
1985年
春,村籌措資金在村北建起東北營小學校,從此村小學生搬進了新的學堂。
是年,范文治、孫秉乾、孫秉路、孫勝軍、孫振山、趙瑞林到縣科協(xié)食用菌學校學習種植食用菌技術,回村后他們開始了育種、種植。
是年,張文俊與花園鄉(xiāng)合資建起了高邑縣第一橡膠廠。
是年,村干部把原果園以東的大片荒沙地竟價承包給村民栽種梨樹。
是年,由張文俊、任丙志、張建民、張素春兌錢購買推剪式小麥割曬機一臺,同時還購回播種機一臺。
是年,孫秉乾、張文俊各蓋起了村中一座鉛檐房。
1986年
春,任丙志承包村東大型磚窖開始了紅磚生產。
是年,范文治、孫秉乾、孫振山、孫勝軍、孫秉路、趙瑞林種植的食用菌木耳成功。
是年,范文治、孫兵乾試種的“猴頭菇”“平菇”“白磨菇”“靈芝”獲得了成功。
1987年
春,村黨支部發(fā)出號召,要求每一位黨員抽出早晨時間,修整村東驛頭道,全村黨員踴躍參加,同時號召全體村民義務整修拓寬村西大道和街道。
是年,村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村西大道、田間道路、泲河西岸都植上了毛白洋樹。
是年,西北營鄉(xiāng)黨委、政府組織各村支部書記、村長去辛集、晉縣參觀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
是年,村黨支部號召,發(fā)展個體企業(yè)“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是年,任全興辦起了“糖球廠”,范勝占、孫建印、劉發(fā)子等村民相繼辦起了梯子木工廠。
1988年
隨著個體經濟的發(fā)展,村民富裕后紛紛購置彩電、落地扇等家用電器。
是年,趙瑞青、趙瑞利在村西辦起一座蜂窩煤廠。
是年,村民自發(fā)組織兌錢打井,購置電線、電纜、潛水泵、水布袋等澆地設施。
1989年
第一次頒發(fā)成年人村民身份證,全村十六歲以上的村民領到了村民身份證。
是年,村掀起養(yǎng)母豬熱潮,全村有50%的農戶家養(yǎng)母豬,除賣豬崽獲利外,還促使了自繁自養(yǎng)的良好循環(huán),是村民致富的一條路子。
1990年
村組織村民平整村東臨近大夫莊沙荒地,使村中土地資源充分利用。
1991年
村發(fā)動村民在村西大道兩旁植樹2萬余棵,把原有的朽樹、死樹更新換代。
1992年
村為57戶建房戶發(fā)放了房基地使用證。
是年,得到房基地使用證的村民相繼建起了新房。
1993年
2月,范連文就任東北營村黨支部書記。
春,全村對土地進行大調整。
秋,全村在村西建食用菌大棚發(fā)展食用菌生產。
范連文被任命為縣食用菌研究協(xié)會副會長。
冬,全縣各村支部書記各局局長到東北營村召開發(fā)展食用菌現場會,縣委書記王三堂親臨主持。
1994年
4月,村投資6萬元在街西口南側打115米深井一眼,供全村村民吃水專用,更換村中自來水主干道。
是年,投資3萬元在村辦公室南側打100米深井一眼,為食用菌生產大棚供水專用。
1995年
村投資12萬元,安裝100K變壓器一臺架設線路900米,栽電桿10個。
是年,投資5萬元在村西大道東邊新建占地4.2畝建筑面積200平米村辦公室一座。
1996年
春,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村民在村西大道兩旁開展植樹活動。
1997年
春,村投資12萬元,硬化村西南北大道。(西張村—西驛頭)
是年,村在村西大道西邊規(guī)劃10畝地發(fā)展梨棗種植。
是年,村硬化前街東西街道全長700米。
1998年
王記鎖就任東北營村黨支部書記,胡廣新就任村民委員會主任。
是年,村在前街西口南側,重新打村民吃水井一眼。
1999年
村組織村民在各塊農田鋪設灌溉管道,有效地改善了村民澆地用水條件。
2000年
由翟全保翟召軍自籌資金6萬元在村西打井一眼,深度200米,安裝100K變壓器一臺,鋪設防滲管道2700米,安裝25千瓦,深井泵揚程170米。
是年,村內安裝100K變壓器一臺。
是年,始發(fā)居民戶口薄。
2001年
春,村修南北大街一條。從南口到北口全長500米。
2002年
翟全保就任東北營村黨支部書記,翟召軍黨支部副書記,張素春黨支部委員。
春,澆筑由村后街至西北營村交接處全長800米的鄉(xiāng)村道路。
2003年
春,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肆虐大地。東北營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組織村民參加防治“非典,杜絕疫情發(fā)生”。
在防止“非典”期間,村口設崗,過往車輛嚴格消毒,入村人員嚴格排查。
是年,上級不再向村民收繳農業(yè)稅和各項提留。
是年。由翟全保、翟召軍自籌資金4萬元。在村南打200米深井一眼,安裝50K變壓器一臺,安裝25千瓦深井泵一臺,揚程170米,鋪設防滲管3000米。
是年,由村籌資金在村東果園上100KA變壓器一臺。
2004年
通過“一事一議”村自籌資金2萬元,其余國家補貼共計20萬元澆注道路500米。
是年,村辦公室重新裝修,投資3萬元扣北京大瓦。
是年,國家給農民發(fā)放種糧補貼。
2005年
春,村在東南(貴澤地)安裝100K變壓器一臺,鋪設管道200米,投資2.5萬元,架設高低壓電線900米,栽電桿20根。
是年,國家對實行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雙女戶年齡超過60歲的父母,開始領取計劃生育獎勵金,每人每年600元。
2006年
由翟全保、翟召軍給水利局合資打200米深井一眼,安裝50K變壓器一臺,鋪設管道6000米,安深井泵一臺。
是年,黨支部換屆選舉,翟全保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翟召軍全票當選村黨支部副書記。張素春全票當選黨支部委員。
是年,國家對延續(xù)幾千年的皇糧國稅------農業(yè)稅。停止征收。
2007年
村投資8萬元修村東口(丙志門口)南北大道全長500米,方便村民出行。
是年,國務院發(fā)出通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求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范圍。
2008年
1月16日,原西富村鄉(xiāng),奉命撤鄉(xiāng)設鎮(zhèn)揭牌儀式。“西富村鄉(xiāng)更名為西富村鎮(zhèn)”。
是年,全村實現了路燈全覆蓋。
是年,村南“工業(yè)大道”開發(fā),村兩委協(xié)調,占地40畝。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一帶發(fā)生八級地震,造成87150人喪生,37.4萬人受傷。東北營黨支部發(fā)動全村黨員村民積極自愿向災區(qū)捐款。
2009年
春,村黨支部、村委會組織村民開展植樹,在村西南北大道(西張村界到西驛頭界)全長2000米,植樹3000棵。
2011年
春,硬化澆筑村辦公室院落、門前地面。重新裝飾新門窗,更換新桌椅。
2012年
春,高邑縣城建局在東北營村村南建第二污水處理廠,村支部積極協(xié)調征地32畝。
2013年
春,高邑縣預攪拌混凝土有限公司在東北營村東南建成,由村支部協(xié)調征地50畝。
2014年
春,由倉房水廠通往東北營鋪設管道3公里,從此東北營村民都吃上了放心的自來水。
是年在后街村東安裝變壓器一臺。
2015年
春,村重修村西大道(西張村------西驛頭)(358鄉(xiāng)道)總長4公里,投資35萬元。
是年,村為貧困戶、低保戶安裝光伏發(fā)電,66千瓦、44戶都享受國家補貼,每戶1200元。
2016年
春,上變壓器一臺(慶連門口)200K(村籌)村支部領導對全村大街小巷進行三清一拆運動,對違章建筑全部拆除,使街道暢通。
2017年
春,村支部修東北營村大街(辦公室門前)寬6米,長600米,投資40萬,道路平整,質量優(yōu)等。全村安裝高標準路燈,受到村民一致稱贊。
2018年
春,把全村4臺照明變壓器,由原來100K全部更換為200K供村內照明、家用電器用電。
是年,在村中間部位安裝第二套健身器材共8件。
8月村黨支部換屆選舉,翟召軍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翟海川當選為黨支部副書記,任立強為黨支部委員。
10月,村委會換屆選舉,趙彥磊當選村委會主任,李豪為副主任,王蘭絮為村委會委員。
2019年
3月,在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下修大街兩條改建廁所20座,拆除違建二處,安路燈80盞,植樹2000棵。
5月,村多方籌資,對村中六條主要街巷進行拓寬,鋪設水泥地面。
7月,在縣、鄉(xiāng)政府的統(tǒng)一部署下,村召集村中一些老教師和老干部對全村各街道、小巷、胡同排序、命名。
Hash:0d80db90c149a17afb825151d1a7cb5e1aa2ea00
聲明:此文由 鳳城本地手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